好吧,其实苹果日本也变得糟糕了。。。。。

昨天偶然登上iTunes Store上,突然想起iTunes Store不是最近新开了Anime Song特区么,然后点进去一看——人民马上震精了——居然连少女病的专辑也有?!!!!(虽然就一张显得有点冷清)


然后接下来看到一个让人民更为震精的事——居然连初音MIKU都有了自己的专区?!!!!!!(虽然夹杂着镜音和巡音)

好吧,看来苹果(日本)是铁了心了要和微软在宅市场上也要一较高低了(银河雾)

8过说起来,昨天还看到一个很强大的东西——某人把一台iMac G3(恩没错,就是和偶捡到的那台一模一样的机型)改造成了一台Mac mini + 咖啡机 + 重低音炮的怪物,并命名为iMac CS(CS是Coffee Sub的略称)——恩,这个不是科幻电影,这是事实,根据制作者的说法,iMac G3的CD光驱的入盘口刚好和Mac mini的光驱入盘口高度一致(原来苹果连这个都算计好了?!)所以把Mac mini放进去并非什么难事
以下图片来自官网

嘛,其实制作者原来还用类似的iMac G3做了一台邮件服务器——8过是真正的“邮件”的服务器,也就是所谓的“邮筒”哈哈,所以名称也被命名为iMac RMS(Real Mail Server),有兴趣的同学同样可以去围观一下

综上,iMac G3有着如此高的改造潜力,就算真的已经破烂到了没法用的地步也还有如此多的用途等着人们挖掘,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它丢掉或者卖掉呢?!!!所以人民坚决打死不会扔掉或者卖掉这台捡来的iMac G3的!

8过说到iMac G3,这里就稍微说说人民前天是如何找到那台机子里面的资料的好了
嘛,那么古老的机型了,因此果然硬盘是3.5寸的IDE接口硬盘,很自然地人民没有IDE的硬盘盒所以不可能直接把硬盘拿出来接在现在的本本上读取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呢?答案是——Target Mode(也叫Target Disk Mode)
这是苹果从很早以前就给电脑添加了的功能,只要开机之后按住T键不放(Mac User应该知道,Mac的开机组合键是很多的,虽然绝大部分可能绝大部分用户一辈子都用不上)就能启动Target Mode,启动这个模式之后,这台电脑就变成了一个FireWire的硬盘盒一样的东西,由电脑的电源供电,而硬盘的数据则可以由FireWire接口传输出去,因此只要拿FW接线接在另一台电脑上就能读取原来的电脑里面的数据了——而偶本来原来就买过一台FireWire的外置硬盘,因此自然FW接线是有的

8过需要注意的是,Target Mode只能应用在有FireWire接口的Mac上,USB接口无效(原理估计要涉及到FW和USB的设计方向上的区别了,这里不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FireWire的资料),所以“取消”了FW接口的新MacBook(包括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的铝合金Unibody的MacBook)和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FW接口的MacBook Air是无法使用Target Mode启动的——8过没关系,反正这台iMac能这样启动就行

那么Target Mode有什么用呢?最常用的用途其实是为其格式化或者安装系统,因为自己的系统无法格式化自己的硬盘(就好像如果你Windows装在C盘的话你不可能在Windows下格掉C盘一样),所以当你手上又没有系统安装盘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操作了
事实上,由于iMac G3推出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自带的光驱还是CD光驱——而后来的Mac OS X的体积已经庞大到需要用一张DVD来安装了,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没法安装Mac OS X的(顺便一说,其实Mac OS X 10.4 Tiger出过4CD的安装盘的版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古老的机型也能安装,8过CD毕竟是CD,数据带宽很低,自然安装速度很慢,而且中途还要换碟很不方便),所以如果你把机器拿到Apple Store让他们帮你装系统的话,他们其实就是用的Target Mode给你升级系统的
其他的还有比如诸如偶这种无法进入系统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提取里面的资料等等

当然,可能有人就会说了——这样的方法会变相降低数据的安全性,因为只要用这种方法启动,谁都能看到里面的资料了——没错,事实上陈冠希同学就是这么栽的,虽然本质上他不是用Target Mode被启动(本来普通的PC机上也没有这个功能)而是直接把硬盘拿出来让别人恢复数据的,因此所有的原本是由系统管理的数据一下子因为“根本没有运行系统”而暴露出来,需要保密的数据就变得不安全呃
8过苹果也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Mac OS X也早就有了File Vault的功能——这个功能的本质就是给你的帐户文件夹完全加密,每次系统启动进入该帐户时解密,登出帐户时重新加密,于是这样你的帐户文件夹在即使是把硬盘拿出来用别的系统来读取,也会因为被加密而无法解读了
当然,硬破也可以——128位加密,等到破解出来可能人已经不在了
因此唯一的方法,是即使在另外一台机子上读取,也要输入原本的帐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读取里面的资料
而Mac和Windows本质上的操作习惯也不同,Windows上用户往往倾向于将硬盘分为几个盘来分别存储不同的东西,而自己的帐户文件夹却基本上只剩下系统给你准备的东西;相反Mac上却通常整个硬盘只有一个分区(使用Boot Camp装Windows的同学倒是会还有一个Windows分区),所有“自己”的东西全部存储在自己的帐户文件夹下(包括每个软件针对自己的帐户做的设置和临时文件的保存等等),因此只需要加密帐户文件夹本身就基本能做到安全的保密工作(很少有Mac用户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帐户文件夹以外的地方)

8过当然,偶的机子里面没有什么高保密要求的东西,自然偶是没有开启FileVault的了——要知道那个如果忘记密码(虽然偶应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那可是连苹果的工程师都没有办法的,只有把整个硬盘格调重装了

最后,关于昨天的忘年会——前天老板娘给偶说了8过偶完全忘了这么回事了(所以偶才临时用手机更新的文章嘛),所以没有真相=w=a

Author: 星野恵瑠

Mac user, Niji-Ota, Chinese, Now working in Japan at MAGES. Inc., Future's aim is that one day my name can be listed in Wikipedia

14 thoughts on “好吧,其实苹果日本也变得糟糕了。。。。。”

  1. 那个加密功能我喜欢,还不知道Win7的加密是不是也类似呢……有时间折腾下。另外在想,如果只有一个分区的话,要重装系统岂不是惨了!

  2. @A.L.:
    当然可以,8过问题是系统盘的加密是不可能的——没法在进入系统之前就进入一个已经加密的硬盘读取系统 tuzji11

  3. 有點意思~學到不少東西~
    確實WIN下的文件安全很~~~比如硬盤裡和諧物多了……Win7的BitLocker上次試了下發現加密整個磁盤分區速度太慢了(文件可能太多吧)~遂放棄了~~~不知道成功加密后解密速度如何?找機會劃個小分區出來單獨試一下…

  4. @虾:
    天朝由于政策和大环境的缘故,现在iTunes Store China只开通了App Store而已 喝茶

    @Bobo:
    第一次加密的速度很慢是很正常的 喝茶 成功了之后应该解密和加密速度都趋于正常才对

    @A.L.:
    偶本来就不是写个瘟都死的 -_,-|||

Leave a Reply to xI4oh4o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o create code blocks or other preformatted text, indent by four spaces:

    This will be displayed in a monospaced font. The first four 
    spaces will be stripped off, but all other whitespace
    will be preserved.
    
    Markdown is turned off in code blocks:
     [This is not a link](http://example.com)

To create not a block, but an inline code span, use backticks:

Here is some inline `code`.

For more help see http://daringfireball.net/projects/markdown/syntax

(;;) (:D) (!!!!) (……) (^o^;) (==) (OoO) (=v=o) more »Note: Commenter is allowed to use '@User+blank' to automatically notify your reply to other commenter. e.g, if ABC is one of commenter of this post, then write '@ABC '(exclude ') will automatically send your comment to ABC. Using '@all ' to notify all previous commenters. Be sure that the value of User should exactly match with commenter's name (case sensitive).